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日期:
2022-03-08
浏览次数:

近年来,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得到国家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重要建议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以往我们为了优先发展经济,灰色基础设施(道路,机场,桥梁)大行其道。在急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自然景观的人为阻断和基质破碎化:山脉被切割,河流被截断。尤其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及农田开垦过程中,太多弥足珍贵的乡土植物生态和动物栖息地被阻隔、摧毁。无序扩张和低密度发展也给城市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与问题。我们急需告别这种无序蔓延、低密度、高成本的发展模式,绿色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绿色化”将成为未来我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建立在生态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灰色基础设施”(如公路、市政下水管网等市政支持系统)和社会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等)等“建筑设施”概念而提出的,它将城市开敞空间、森林、野生动植物、公园和其他自然地域形成的绿色网络,看作支持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另一种必要的基础设施。那么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怎么实现“绿色化”呢?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一是应当制定基础设施绿色化准入标准。应尽快制定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依据资源环境空间分布特点,明确基础设施选址选线的准入、监管等绿色化要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基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提高基础设施策划、设计、建造、运维、更新过程中的绿色化水平,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生态修复,助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二是应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绿色化更新换代。实现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就必须从过去“钢筋水泥+GDP”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新常态”的角度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战略重点,让基建从服务于引资、投资、生产,回归到服务于青山绿水、服务于生老保障、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服务于投资调结构,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三是是建设灰绿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既要不断提高灰色基础设施的水平,提升效率并减少其能源消耗,更要广泛地建设分散的、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健康的水循环系统、绿色低碳的能源系统和循环高效垃圾处置系统等),积少成多,从而提高城市的弹性。超前布局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基础工程、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5G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四是统筹考虑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雨污分流、雨水利用系统,建成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按照目前国际上推行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思路,鼓励各地开展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提升,拓展公众休憩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矿山、农耕用地生态修复,加大乡村河道生态化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生态廊道联通城乡,发挥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带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联通城乡,链接被切断的生态廊道。在实施绿色城镇化过程中,还要注重绿色核算和绿色技术。


来源:《国土资源情报》2021年10期、海南日报、建筑时报、新华社、文汇报、中国证券报、中国建设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