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日期:
2021-03-01
浏览次数: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种城市:一种是正在走红的城市,一种是希望走红的城市。

从2017年开始,重庆、西安、成都、厦门、杭州等一批二线城市,或因景色,或因人文,又或因情调,又或各色兼具,开始走红网络。一个“网红打卡地”带火一座城市,在今天已成为常态。其实制造“网红城市”,也是城市营销的一部分。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城市大力宣传自己,用品牌化的方式展现城市的价值和魅力,从更为实际的角度来说,无非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推动文旅产业的增长,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营销,可以说是一场城市间无硝烟但又颇具杀伤力的大战。

网红是把双刃剑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无数事实表明,网红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网红城市”带来很多正收益,如游客量激增、投资置业量增加、城市关注度与城市形象提升等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

每当舆论讨论“谁是下一个网红城市”时,总会有当地人跳出来“求放过”。物价上涨、交通拥堵、民宿扰民……这是许多网红城市不能避免的现状。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网红效应说到底就是“眼球经济”,具有明显的短期化特点,可能造成“网红城市”客流接待量不稳定,短期内量级大升大降,从而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与接待设施的配套规模难以把握。城市能不能通过旅游产品、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真正留住游客。如果只是“到此一游”打个卡,而不能带来更多增值,显然意义不大。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一方面,粉丝“爆棚”带来相应城市知名度和人口聚集力上升、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收入提高、社会临时性就业岗位增多等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远超负荷的客流导致“打卡”民众旅游体验欠佳、“被打卡”城市秩序混乱、对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不利,存在公共安全隐患。“网红城市”应有充分预案、必要投入、充足准备,在拥抱“打卡热”的同时保持治理“冷思维”。

流量之后的变现才是重点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与其说“网红城市”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结构、方式和节奏,不如说当下的生活结构、方式、节奏催生了“网红城市”。

当城市成了网红之后,就有了流量,但并不是有流量就可以了,最终还是要归于变现。火爆的人气背后,如何将流量经济变成增量经济,塑造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是网红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当一座城市吸引游客的能力已经足够大,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消费拉动力。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一座网红城市,如果要红得长久、守住流量,得形成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最终吸引人流涌入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才是城市打造“网红标签”的最终目的

同时网红城市对于城市管理来说,也是一道需要直面的命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安全。一个“网红打卡地”,周边交通如何,消防设施情况如何,面对客流量峰值又该如何疏导,这些都需要系统的统筹规划。要素供给中,安全要素应该挺在最前。对于设施陈旧者,应尽快改善更新以适应变化。每一个已经和即将成为网红的城市,对所有物质、非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都应该珍惜。开发和利用,要建立在安全与合理的基础上。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纵观网红城市的超高人气,其实是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网红城市”的“速成”特性,决定了矛盾和冲突在短期内无法避免。如何及时将“网红”这一昙花一现的光环,转化为可持续的流量变现和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网红城市,想红很难,红了,更难!


资料来源:央广网、每日经济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