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反复听到的两个词: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它们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城乡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的两件大事,是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的两大热点。
虽然发展了这么多年,但农村跟城市的差距依旧很大,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市更新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乡村振兴却是城市化的基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的出游半径明显缩小,广阔的乡村成为一片蓝海,能够带来很多消费需求。
在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的乡村应该如何振兴呢?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指的是新房舍、新环境、新设施、新农民、新风尚,这就是新农村的主要目标,这也就是农民们心中的美好家园。新农村要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保护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做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家韵。健全乡村规划体系、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品质提升工程、推进“空心村”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又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分散发展、单兵作战,是目前我国传统特色产业的一个基本状况。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把握好着力点,特色意味稀缺,稀缺往往会带来高价。要深入挖掘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特色,推进特色产业培育,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特色产业体系。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为抓手,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还应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现代特色农业体系,拉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加快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必须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振兴农业,也要充分重视乡土家园建设,发展乡土文化。乡村文明不是乡村社会的自在产物,它同乡村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乡土社会的宗族、宗法习俗历来是传统农业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尊重传统,深入挖掘、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典型示范和民俗资源;深入推动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结合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及乡村政治文化特征,倡导科学文明生活,移风易俗,实现乡村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厚植乡村文明根脉,建立现代政府管理和传统村民治理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整合乡村资源,拓展社会公共治理空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既要有宜业之实,也要有宜居之形。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正悄然退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催生农业新型业态,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通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乡村生活的众多场景。
来源:河北日报、执惠、中华工商时报社、中国经济网、陕西日报、金台资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