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这个曾经火爆,各大城市争相创建,各类规划中高频提及的概念,如今已鲜少被报道和关注。从兴起到旺盛,每一个“特色小镇”的产生无不是逐利而生,一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经过五年的大浪淘沙,又还剩下些什么?
当年国家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出台相关奖励政策,从资金支持、土地指标及人才低息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单就以数据而言,“1000个特色小镇”这个目标早已实现,甚至可以说是超额完成,近年来也出现过不少成功案例。
而在大批特色小镇涌现之时,难免有滥竽充数,尤其是“千镇一面”的仿古建筑旅游小镇,或是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突破生态红线。一拥而上的小镇建设,高数量低质量的项目,让特色小镇为人所诟病,占着资源却不出成绩,几乎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的“通病”。更有的特色小镇虽高举文化的旗帜,却偏离文化本质,仅仅停留在“赚快钱”的表层思维上,倒下自然也就不出奇了。有一些小镇,压根就没有形成,直接进入了烂尾行列!
降温之后,特色小镇回归理性发展,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的思考过去走了哪些弯路?未来又将如何前行?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微型的产业聚集区,它的打造必须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功能特征以及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
从特色小镇发源地浙江的经验来看,打破行政体制,让市场主体说话,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建设更多强调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经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创新,除了耳熟能详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和基金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原创地,浙江小镇正呈现越来越多的形态,而且每个都是某种唯一性的“单打冠军”。
特色小镇打造的重点,依旧是挖掘独特优势,建设个性化的特色小镇,寻求差异化定位,注重差异化发展,要突出质量优中选优,无论从产业的方向导入还是从生活的角度导入,都要因地制宜,引导特色小镇围绕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甚至一个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发展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培育行业“单打冠军”,真正创造有效供给。
特色小镇不能“百镇一面”,每个小镇都必须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培育,整合特色产业的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等,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单打冠军”。在小镇功能上,每一个特色小镇都要围绕特色产业,聚合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在小镇的空间里实现四大功能的有机融合。
而从国家层面,前不久发布的《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也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底线约束等方面,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要求。
比如,“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除原有传统民居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则上不超过30%,鼓励控制在25%以下”等等。
未来的特色小镇,将会是在遵循城市发展基础之上,优势产业的培育,通过集中突破和规模优势,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合力聚集。无论是文旅小镇,还是科创、制造小镇,在经历了一轮“洗牌、去芜存菁”之后,国家政策的规范,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特色小镇不是摊大饼,也不是放牛吃草,而应秉承着严格的纪律和态度,让特色小镇战略成为经济发展、城乡结合、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