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对于激发新经济发展活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特色小镇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去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批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既推荐了20个精品特色小镇,也指出一些错用特色小镇概念、甚至触碰耕地或生态红线的行为。可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特色小镇建设既要立规矩,又要指方向
近几年,特色小镇建设正在经历一个快速扩张的过程。如今,各地开始全面推动规范纠偏和自查自纠,淘汰整改一批“虚假特色小镇”、“虚拟特色小镇”,以及触碰红线的特色小镇。显然,这些举措给特色小镇“降了温”。面对显而易见的过热情绪,确保特色小镇短期降温的同时,也必将从长远上推动其有序发展。
要解决特色小镇发展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完善机制,调动积极性,使职能部门更清晰。政策需明确特色小镇的模式和概念,包括融资模式、发展规模等,既要有刚性的约束,又要留下弹性的机制。特色小镇在符合规划的同时,还要与现有的规划体系相衔接,而为了长远发展,更要与未来国土空间体系相衔接。
地方政府除了“冷静”下来,还需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区域整体发展来规划产业布局。各地探索出特色产业,要达到经济、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平衡,以及乡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目前,特色小镇的政策方向已经基本明确,未来政府部门既要为符合发展规律的特色小镇提供政策支持,又要继续淘汰整改“问题小镇”。在熙熙攘攘、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各方面应从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兴镇、产业建镇,把握方向、看清形势,努力走出一条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小镇要有特色产业,也要做大做强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外核层面,即建筑与景观设计规划等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内核层面,即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深层人文系统的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目标,在理论基础、机制设计、路径选择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生融合”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即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具体来看,第一,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了主导产业才能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再聚集相应的人流,形成特色产业的集群;第二,要有生活,要给原住民、产业、以及产业带来的人群和游客提供相应的宜居空间;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证整个生态的完好性。
如何选择特色产业?特色小镇选择什么样的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已有产业优势,不能脱离区域优势产业等核心支撑要素。同时产业的开发和导入,最根本的是落地,不能落地的产业,不管是如何高大上,如何先进,如何有市场,都是空中楼阁。产业能否落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小镇的资源是否匹配。当前,大部分特色小镇文旅主导的色彩过于浓厚,导致小镇的服务功能有余而生产功能不足,后续发展乏力。因此,对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要坚决予以淘汰。
有前景的特色产业如何做强?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下出现的要素、产业集聚的过程。通过特色产业将全生产要素按价值链的关系聚集到特定区域内,并以功能链的结构进行连接,实质是用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产业集聚提升特色小镇产业竞争力,同时特色小镇的建设也要满足或者适应升级版产业集聚的需要。要结合各自条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立足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产业功能拓展,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三次产业综合发展能力。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报、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