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第一方阵。近年来都市农业一直是农业政策关注焦点。早在2012年,农业农村部就首次发布支持都市农业的政策。如今都市农业正在全世界兴起,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农业产品,还可以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一些具体经营方式。
01都市农业的分类
都市农业具有四大要素:区位、规模、类型和运营主体。依据规模和功能属性可分为用
地型都市农业和项目型都市农业;依据运营主体可分为独享型与共享型都市农业;依据功能属性又可分为粮食供给型、生态结构型以及服务型(包括休闲型、教育型、实验型和营利型等不同的类型)。
02各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美国:美国都市农业经过百年发展,高效整合了相关系统要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成为全球发展典范,纽约,底特律,波特兰3个典型城市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美国农业物流服务发达,机械化水平很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为其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德国:德国都市农业始于1919年,以“市民农园”为主要类型,具有生产、耕作体验等多种功能。进入21世纪后,德国先后颁布多项法规,确立了都市农业的地位,明确了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
法国大巴黎区:大巴黎地区都市农业项目的整体规模均较小,最小的仅为1.5㎡,为街边景观农业;规模最大的为15公顷,为校园附属农园。总体而言,由于非机械化操作,都市农业项目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空间进行灵活建设。农场是大巴黎地区都市农业空间的主要组织形式。从空间分布上看,大巴黎地区农场的分布呈现出圈层趋势,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
荷兰:荷兰人多地少, 农业资源贫乏,却是世界农业强国,发展都市农业时强调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因而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荷兰都市农业倾向发展工厂化工业,不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注重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可持续生产力。
日本:日本都市农业的空间范围一般是指都市半径2-3倍距离范围内的农业区域,并呈点状和片状镶嵌在日本大城市中,不仅起到了绿化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还为市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优质蔬菜和水果等产品。日本的都市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分布形态呈现点状和片状,二是兼顾食品生产、农业增收和生态保护功能,三是生产装备现代化,四是侧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五是以立法方式加强保护。
新加坡:近年来,新加坡提供了大约1500公顷土地,用于农业用途,并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的方向发展,其都市农业发展已经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现代农业科技园内不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而且展示了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这些农业科技园由政府投资,经营者付租金使用,租期为10年。现在,新加坡资助创建的这些具观赏休闲和出口创汇功能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已经形成完整的都市农业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提高食物供给的自给程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03予我们的启示
用地更加灵活多变:都市农业项目相对于用地型都市农业而言,是以镶嵌式、小空间的模式而存在,更具场地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因而难于整体规划和管理,这需要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应时而变,应事而变,从统筹转变为参与实践。
系统拓展都市农业内容:按照都市农业内涵与功能,都市农业系统设计应遵循最大化为都市市民提供体验、消费的条件、环境和产品,让市民能够长期、持续参与农业。所以,都市农业系统应考虑日常性农业体验和阶段性农业体验。
产业融合才是重点:都市农业的提档升级,其产业融合是关键和热点。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提升农业附加值。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再造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总之,都市现代农业要成为“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农业标准化样板区、农产品物流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