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但也出现了部分特色小镇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
投资动辄几十亿元的特色小镇没几年工夫便商铺关门、游客寥寥,一部影视剧“催生”无数风格类似的小镇,一个“旅游特色小镇”沦为“小吃一条街”……近年来,特色小镇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名不副实,广受诟病。特色小镇的本质是人的宜居宜业,关键是特色,特色注定是不能用钱砸出来的,靠行政手段也造不出来。唯有精耕细作,多方努力,才能实现特色小镇的特色发展。
01 特色产业
鲜明的产业特色是小镇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产居融合、宜居宜业体现了小镇的生机与活力。从国内成功的特色小镇来看,它们通常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引进资源、着力打造,走的是产业发展和小镇建设协调推进的路子。与之相反,一些地方盲目跟风,苦心打造的特色小镇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往往昙花一现。有的地方甚至把特色小镇建设当作政绩工程,大干快上房地产,结果沦为“空城”,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可见,只有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产业发展高地、百姓生活福地。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从单一优势产业切入,将特色做到极致,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小产业撬动大市场。要完善产业链条,打通上下游产业,着力形成和放大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02 特色文化
文化就是小镇的灵魂,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涵养文化生命力。注重发掘小镇识别度高的文化主题与特质,夯实小镇的底蕴与内涵。特色小镇的历史文脉与乡土资源是其特色的重要来源,应充分珍惜和保护好,做到原真性传承、创意性植入。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规划定位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保护和发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强化文化功能意识,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培育出独特的、有品质、可持续的地方文化。唯有彰显文化底色,才能让特色小镇理想化的发展目标成为现实,让特色小镇常美常新。
03 特色环境
特色小镇“特”在生态。发展特色小镇,不仅要因地制宜,把当地特色产业相关的生产、生态、生活全部融合进小镇,还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没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支撑,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无从谈起。查看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可以发现,许多小镇是建在尚未深度开发、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跨过生态红线这条底线,将会破坏小镇生存发展的基础,可谓得不偿失。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有很多前车之鉴。对于很多特色小镇来说,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跨越了生态红线,特色小镇所依托的优势就会消失。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杜绝开发建设“两张皮”,以原生态为名,行削山毁林、破坏生态之实。要确保生态红线范围内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真正使生态优势变成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04 特色建筑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除了公共开放空间给人带来城市初步直观印象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的建筑风貌,如何因地制宜营造特色小镇建筑风貌,对特色小镇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特色小镇都是在原有小镇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是对原有小镇特色的挖掘和创新。而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筑、艺术品则是小镇特色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要通过特色建筑来增强风情吸引力。独特的风情是特色小镇最具吸引力的法宝。凤凰古城、西江苗寨、丽江古城等极具古镇特色与魅力,通过别致风光、建筑风貌、风物以及风俗、风味、风趣塑造,使游客充分体验到小镇别具一格的浓郁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