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何解决“融资难”?
日期:
2020-09-01
浏览次数:

人人都在说风口上的“特色小镇”,但是各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境况却不尽相同。有的小镇投资者趋之若鹜,有的小镇却在为招商犯难。为何有的小镇迟迟不能打动投资者? 对于任何一位投资者来说,“进入、回报、退出”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投资特色小镇也不例外。

特色小镇的进入门槛有多高?

按照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而言,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 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但这仅仅是一些概括得来的特征,由于小镇建设涉及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等等土地一级开发内容,以及相关的产业投入,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基本上在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不等。
几十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而资金回报周期则一般需要30年到50年之间,能否寻找有效的融资渠道是做好这件事情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决“融资难”?

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合适的融资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特色小镇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纯市场化运作难度大,需打通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三方融资渠道,通过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并让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来破解特色小镇建设的“融资难”问题。

政府释放政策红利

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

政府应当充分的释放政策红利,让特色小镇开发企业、入驻企业以及创业团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支持、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等,整合各方力量,加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落地,比如:给予土地供给优惠政策;给予招商引资补贴;给予税收减免政策;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在项目审批、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费给予减、免、缓支持;给予符合项目规模的农业补贴资金或按融资额配套银行贴息贷款;给予“一事一议”项目扶持等。

利用PPP降低和分散风险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相应的合同,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管控相应风险,有利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参与的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雄厚的资金积累,进而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以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项目本身的相关风险进行甄选和识别,进而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管控风险。另外,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开始阶段,政府可以承担较多的项目风险,而社会资本则参与风险的管控。

三大资本进行融合

体量庞大的特色小镇,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营,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企业家若要投资建设特色小镇,需注重三大资本的融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的融合。做特色小镇除了产业规划外,还应有完善的投融资规划,哪一部分的资金要用低成本、长期发债的形式,哪一部分是资本导入,以产业基金的形式,结合政府PPP的形式进入,哪一部分是运营的,哪一部分作为短期销售的,把它叠加以后,这样就对特色小镇整体的生命力和运营提供多维度支持,金融资本在里面非常重要。

以项目为主体

项目融资属于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出于风险隔离及可操作性考虑,特色小镇投融资应以项目为主体,以未来收益和项目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融资安排和融资成本直接由项目未来现金流和资产价值决定。该融资方式具有有限追索或无追索、融资风险分散、融资比例大及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特点,但担保较为复杂,融资成本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