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日期:
2022-05-10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手艺、技艺,而是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结晶,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随着时代进步,许多非遗技艺经历了抢救性保护到展览式传播再到如今的回归生产生活实践,非遗工艺品也融入了文化生活,从博物馆走向寻常百姓家,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生机不断的创新活力。


“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当前,跨界融合的“非遗+”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表征,演变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非遗+”多样化融合也日渐成为各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非遗+旅游”,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旅游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旅游”,将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景区文化底蕴深不深,文化故事讲得好不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非遗文化作为旅游的优质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的内容,而且自身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也会得到发展。非遗只有面向大众、走进生活,才有生命力。应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通过旅游等手段为非遗开拓新市场、扩大新受众,围绕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做文章,展现当地风土人情,让非遗成为景区的点睛之笔。通过推出非遗旅游景区和民俗文化旅游村,不断推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和传统手工艺项目进景区,推动民俗文化的全面恢复和弘扬,推动民间传说的发掘整理和在旅游景区的运用。在旅游带动下,只有对传统非遗资源挖掘得越深厚,非遗文创产业、衍生产业才能走得更远。


“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非遗+科普”,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探索开展了各种类型、方式、主题的“进校园”活动。从走进小学、中学,到走进象牙塔;从“打游击”式的搞展演、展示,到传承人扎根校园带徒传艺;从作为学生课余的兴趣培养,到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作为专业培训……非遗与教育的结合在不断的尝试和推进中越来越紧密。将非遗引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通过普及非遗的本土知识,配套开展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综合性兴趣培养与切实性乡情教育。许多传统玩具都是就地取材,因此在向孩子介绍传统游戏的同时,也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去认识家乡的地域特点,激发孩子自发地去了解家乡,发现故乡的美。


“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非遗+文创”,传统手工艺需要“推陈出新”,摒弃过时的造型、色彩,创造时尚、新颖的现代风格产品,满足人民生活与文化新需求,“非遗+文创”的新产品形态,可以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下重新焕发生命力,使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非遗”遇上“文创”,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非遗元素作为产品的创意来源,逐步将脱离社会需求的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品开发创造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衍生产品,不仅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活力。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基于生活和文化表达创新形态,文创产品应该在鉴别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要大力扶持非遗手工艺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生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持久的魅力。将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故事、文化符号等结合当代的文创语言进行结构与重组,形成大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产业类型。非遗与文创的结合碰撞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机遇,让传统技艺和文化得到活态传承。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并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民间生活的回归。


“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非遗+文娱”,非遗由于技术的困难和时间的久远,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正在变得陌生,我们想要让非遗得到长远的发展,年轻人的关注和新鲜血液的注入是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以非遗技艺为表现对象。非遗与热门影视IP结合的实验初见成效,推动非遗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让非遗家喻户晓,引发关注与保护意识,也为传统文化嫁接影视娱乐开拓了新的路径。亮相的热门影视作品的非遗元素也相当多,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影视作品里。在影视剧中“植入”非遗元素,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一种新风尚。把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让年轻人穿越时空,更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核心的思考还是如何把传承与创新融合得恰到好处,用创新的视角、编排、包括拍摄形式与科技融合,把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想表达的内涵传递出来。


“非遗+文旅”如何跨界玩出新活力?


讲述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不断涌现,如《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传承》《海派百工》等。这些原本小众的题材通过影像记录,细致展现工艺制作过程,传递精湛技艺背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受到大众关注,“圈粉”无数。近年来影视剧制作对服装、道具、场景愈发考究。《延禧攻略》中融入了刺绣、昆曲、缂丝、绒花等多项非遗工艺,《天盛长歌》中的“蜀锦”、《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竹篾灯笼”、《清平乐》中的“汴京宋室风筝”等,这些传统手工渗透在影视剧细节之中,不仅营造了作品的历史质感,也让观众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让年轻一代可以认识非遗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并传承非遗。


来源:青海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中国文化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