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露营市场一骑绝尘,“赏花+露营”“房车+露营”“露天音乐会+露营”“旅拍+露营”等众多特色精致露营产品受到游客追捧。
你觉得露营火爆背后,除了如今的出行不便,还有哪些原因在支撑它走红?如今露营圈“水大鱼多”,露营龙头企业在做什么?刚入局的中小露营企业又要怎样站稳脚跟?未来跨省游、出国游等消费回暖,露营产业又要如何保持热度?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露营并不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的,为什么近两年露营急剧增温?又是如何从一个小众的活动发展到如今变为大众生活方式的?
相比国外成熟的营地管理和文化背景,国内露营发展更像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网红现象,仿佛一夜之间朋友圈里所有的人都去露营了,你不去,岂不是out了?那当然不行!
露营火爆的大部分原因是受2020年的疫情对传统旅游业产生的重大影响,露营成为很多人的新奇选择。更有甚者,也许不少人选择去露营,不是因为喜爱,只是为了追赶潮流,让自己显得更“时尚”,如同网红打卡一般。搭起帐篷,摆好装备,“咔嚓”一声后,晒到朋友圈,刷一波“小资情调”“精致生活”,再听一波“哇塞”、“好潮”之类的吹捧,心满意足地撤帐篷回家了。
这样的露营产业,真的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吗?
居安思危,如果疫情消失,人们的出行半径不再受到限制;当跟风露营的热度褪去,整个产业逐渐完善;消费者趋于理性,回归更本质的露营体验——追求自由、亲近自然或者心灵层次需求的时候。相关企业将如何保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调整自身业务线成为每个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根据《福克斯新闻》的报道,全球传统旅游产业萎缩了近六成,在这期间,人们对旅行的渴望与日俱增,势必会发展出新型的出游项目。目前,豪华露营的增量最大,在未来五年内可翻3倍,其中千禧一代是增长最快的年龄段,他们在露营中制造出更丰富的多样性。
国内露营游起步不久,显然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若按中国有1.5亿人规模的常态露营人口来保守计算,每人年均露营花费1000元,市场规模可达每年1500亿元。这个直接消费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拉动相关行业,算上乘数效应,中国的露营行业产值将达到万亿。露营的市场潜力大,自然要抓住这把火,为它添柴加油,让它可以火得长久。
当前中国的露营尚处在尝鲜、从众心理驱动下的浅层次露营,别说什么露营文化了,甚至连生活方式都还谈不上。虽然露营发展的层次浅,但结果却是:露营地跟风“蹭热点”,没有自身特色,千篇一律,缺乏规划,配套设施更是匮乏。使用明火、乱扔垃圾,甚至对交通、治安、防疫等管理造成影响,埋下隐患。
一边是露营市场的热火朝天,纷纷入局,另一边却是缺乏监管和统一标准,露营行业无疑正处在粗放发展的阶段。面对野生露营地“野蛮生长”的问题,“堵”不如“疏”。
2015年发布的《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把露营地分为自驾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青少年营地等种类,并给出了详细的建设和服务标准。
然而,对于露营地由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还缺乏一个清晰规范的界定,在管什么、怎么管等细节上也普遍缺乏一锤定音的说法。露营地点选择面较广,大家的娱乐方式也不尽相同,完全依靠个人自律来规范并不现实。鉴于露营行业近年来迅猛发展,有必要通过出台政策、完善监管和市场本身的净化作用等尽量压缩“野蛮生长期”,让其尽快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要对露营营地的基本条件、营地分类、营地供水、卫生设施、垃圾处置、服务设施、安全管理、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标准进行细化,加强露营营地规范化、景区化和数字化建设,全力推进露营营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露营营地的管理水平。在标准明确的前提下,露营基地可根据分类标准,精确目标消费群体,进行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化解行业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以解露营产业的“昙花一现”之担忧。
来源:执惠、中国江苏网、重庆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