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民宿如今成为越来越多人“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进则江湖,退则田园”也是当下许多都市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市场在中国处于爆发式增长期。从零星发展到星火燎原,从缺乏特色到迸发多元化生机,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民宿经济正快速增长,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领域。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行业标准,将旅游民宿定义为: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该定义体现出民宿以“民”为主的导向。以“民”为主,以以“宿”赋能,民宿要怎么发展才有新活力呢?
一是深挖乡村民宿的人文品质。民宿是乡村旅游中最能体现风土人情的一个环节,不仅承担住宿功能,更是旅游体验向外围扩散的重要一环,要增强民宿发展的轰动效应,就需要进行高品质民宿的构建。而品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打造承载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空间,让民宿成为有温度的“家”,以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为主要服务内容,将“土而不俗”“乡土化”“亲情化”等乡村元素融入全域旅游,善于借助自然、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和专属性,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走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当然在在民宿发展中,除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更应加强创新发掘,丰富产业形态与内涵,打造别具一格的设计、产品与服务,丰富游客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极致的服务、有温度的体验,民宿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谓靠设计成为网红的民宿都可能是昙花一现。
二是统筹规范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民宿集群效应。民宿投资千万不能去照搬台湾或者日本其他地方的民宿游戏规则,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全域统筹和行业监管作用,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引导各地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情况,统筹布局乡村特色民宿,科学合理编制乡村民宿规划,聚焦目标客源市场,精心策划主题民宿项目,建设市场认可的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民宿产品,逐步推动民宿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民宿从业者要敢于产品创新,低层次的民宿产品恐怕很难赢得市场竞争,每家民宿单打独斗是很难成气候。这就需要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偏好等特点,制订全域性的民宿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若干个具备完善的住宿、餐饮、景点、文创、农业等综合业态的乡村民宿旅游产业集群。
三是促进民宿旅居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民宿产业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最紧密并更加开放的新型业态,它的优势是把农村内外的生产要素有机对接融合在一起,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民宿产业与乡村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就要求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历史文化传承,瞄准城市文明与田园农耕文化的契合点,拓宽民宿业内涵,在延伸价值链中实现要素融合,增加个性化服务,促使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更加稳定、更加均衡,从而延伸产业链条,引导支持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发展民宿与旅游融合性产业并获得更大收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民宿的地理位置大多在环境优美、生态禀赋优良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有一些还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所以民宿应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民宿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当地特色文化的协调,配套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动乡村资源的重新利用和乡风乡貌的重塑,让特色民宿扮亮美丽乡村。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应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民宿的营建及实际运营中的各方面,向客人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民宿的发展不一定张扬个性、突出情怀才是时尚,如果能从最基本的巷道、特色建筑、环境美化洁化等塑造出其低碳环保的绿色形象,并把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传达给更多的人,才是民宿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来源:中国旅游报、微游甘肃、河南日报、北京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