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五年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顶层设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保护、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统一规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什么是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中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我们要建立怎样的国家公园体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国家公园与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有哪些区别?
功能定位不同:自然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也是唯一功能,而国家公园的设立和管理强调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
开放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强调对自然对象的绝对保护,实行封闭式管理。国家公园则不同,实行开放式管理,允许公众入内参观游览。如果过度保护、僵化保护,禁止游客进入,建成的将不是国家公园,而是升级版的自然保护区。
代表性不同: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性更多强调的是保护对象对所属生态系统类型、物种类型或自然遗迹类型等代表,是自然意义上的代表性。国家公园不同,除了重视保护对象的自然代表性外,更强调其国家代表性。
公益性不同:由于国家公园强调全民公益性,其建设和管理更容易得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支持。相较而言,自然保护区强调实现对保护对象的严格保护,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考虑较少。
总之,国家公园不是升级版的自然保护区,而是一种新型的自然保护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与一般意义上单纯供游览休闲的公园不同,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就是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努力以最大尺度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很多人认为,既然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就应该像自然保护区那样封闭起来,不应该有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更不应该开展旅游开发等经营性项目。
但是,严格保护,并不是不要科普和游憩,而是一切都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对于老百姓来说,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科普、教育和游憩场所。国家公园的社区群众,更是可以从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中获益,逐步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公园应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方式,即按照自然资源特征和管理目标,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实行差别化保护管理。重点保护区域内居民要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集体土地在充分征求其所有权人、承包权人意见基础上,优先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规范流转,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其他区域内居民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或实行相对集中居住,集体土地可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实现统一有效管理。探索协议保护等多元化保护模式。
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青海林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