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琰:国家公园
日期:
2020-07-15
浏览次数: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资源趋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成为第一要务。目前我国已有三江源(中华水塔)、神农架(地球之肺、地球之肾)、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钱江源、南山、长城、香格里拉普达措、大熊猫和东北虎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面积22.29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湖北、福建、浙江、湖南、北京、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吉林和黑龙江等12个省份。2020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结束,并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

周琰: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据说1832年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geCatlin)在旅行途中担忧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而提出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即国家公园雏形。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提出“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根据不同国家保护地保护管理实践,将各国的保护地体系分为6类,国家公园为第二类,其定义为“大面积自然或近自然区域,用以保护大尺度生态过程以及这一区域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同时提供与其环境和文化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休闲和游憩的机会。”国家公园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天然性和原始性;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近10000个国家公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保护类型,数量达到10369处,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但是缺乏统一空间规划、产权不清晰、管理重叠等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面临着严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因此国家公园建立呼之欲出。

 

2008年10月8日,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转批《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试点区所有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位。神农架试点区新建25处野生动物通道,武夷山试点区整治违法违规茶山7300亩,完成生态修复6500亩,拆出违规建设39处,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改革各部分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的体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2017年9月2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构建分级管理架构,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中央直管模式,以大熊猫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管理模式,以三江源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中央委托省级政府管理模式。

 

青海近年来全力推进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五年后,将于今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其有冰川、雪山、湿地、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多种野生动物集中栖息活动区域。2001年以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建立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计投资超过180亿元。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这里拉开帷幕,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可可西里五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分园区,其中园区草地资源总面积为995.85万公顷、园区湿地资源总面积为214.83万公顷、园区共有林地资源29.9万公顷。三江源每年向下游输送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分别占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和15%。

 

建成之后,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是全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环境多样、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青海省政府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8)》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目前共分布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70种,其中兽类62种,鸟类196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5种;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

 

青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制示范省建设,并于2019年8月19日同国家林草局共同举办的第一界国家公园论坛。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地位特殊,省情特殊,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青海省结合精准脱贫,新设7421个生态管护综合公益岗位,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让贫困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分享保护红利,使得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

 

国家公园建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满足人民认识自然和亲近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构建文旅融合新篇章。国家公园构建着眼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突出矛盾。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彰旅、以旅彰文”总体思路,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加强园区内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激发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提升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促进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为生物多样性实行更系统和更有效的保护。因此文旅行业应该加强生态文旅产品的供给,优化生态文旅产品供给结构,促进生态文旅产品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转化,为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融合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奠定基础。


作者:周琰,就职于中国旅游研究院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