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晋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面向生活、兼容市场
日期:
2020-05-14
浏览次数:

4月3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代表韩晋芳博士在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暨第三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的讲演。韩晋芳表示,国家文化公园是我们国民记忆的物质载体,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建设?要坚持面向生活,兼容市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倡导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经过近三年的酝酿和探索,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同时也开创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纪元。

在地域上,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几乎延伸到我国的四面八方,其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东三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一直到新疆共15个省区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个部分,由南至北涉及10个河段8个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线路,涉及了福建、江西等15个省区市。国家计划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也就是说到了2023年底完成建设,其中长城的河北段、大运河的江苏段、长征贵州段将作为重点建设区域于2021底前完成。据了解,各个相关的省市陆续成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编制了各项规划,也制订了各种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各项基础建设也在有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河北段规划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正在报请文化和旅游部审批。截止4月底,多地已经初步完成了规划编制,并报请了文化和旅游部审批。

后续的国家文化公园该怎么建?韩晋芳提出:

 一、面向生活,走进市场,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国家文化公园必须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是表现在传播形式上不能搞主题先行,而是要遵照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规律,让市民和游客愿意来多体验,发自内心地认同。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文化才能被更多的人理解认同,进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体验,必须深入研究生活,用人民群众愿意接受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览展示,只有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文化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二、社会参与共建,坚持走开放建园融合发展的道路。

国家文化公园打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每一位中国人都息息相关。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建设老百姓心目中的国家文化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公众参与机制贯穿于多项环节,通过公民共建与公众参与和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公众至少可以参与公园范围的界定、环评草案和环评决按等三个环节。在加拿大公众全面参与国家公园规划设计的每个层面,包括设计目标拟定、交替方案拟定、经营管理计划拟定等等,公众对于自然文化景观和欢迎保护道德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资料。除此之外,鼓励民众建言献策,以项目经营做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来。

放眼长城内外,运河两岸,长征沿线,国家文化公园很多的地段都是居民聚集区,无一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区域,所以,更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公园规划建设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安置等事宜,确保不损害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公园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促进公园和当地文化建设以及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的融合。

“只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分享,走开放建园、融合发展的道路,国家文化公园拆卸筑起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韩晋芳如是说道。

三、警惕低俗、庸俗、内俗文化传播和过多商业化倾向。

经济效益是一把双刃剑,发展旅游获得收入有利于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资金,但也有可能滋生向钱看的不良导向,搞不好出现意识形态问题。

过去在古村镇和红色旅游景点开发中多次出现过因为过度商业化以至“文化上不去、旅游起不来”的尴尬局面。国家文化公园涉及面广、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成跨区域带状分布,以彰显文化自信为重要使命,不单纯是市场导向,绝不能通过三俗文化迎合市场,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引导旅游者追求正能量,形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既要避免说教,又要富有教义确实很难,但是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领域的领头羊必须迎难而上。”韩晋芳如是说道。

说到建设路径,韩晋芳认为:

  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宜采取大开放、小封闭、模块化、多功能的技术路线。

 从首批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来看,普遍具有分布广、面积大、地域环境迥异,文物和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权属复杂等特征。长城、长征、大运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涵盖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沿线分布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保单位、博物馆等体量各异的景区景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国家文化公园很难用传统的封闭景区的思路做空间规划,更可能的格局是用主题串联起来的开放式文化旅游区,这些文化旅游区又是由众多的文化旅游景点组成的。具体到一些特殊的节点,出于严格保护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的需要,或者有利于文化旅游经营的需要,可以考虑进行小范围的封闭,总体上必须也只能大开放加小封闭的格局。

 二、城乡居民和游客兼容与协调的现实对国家文化公园的模块化、多功能设计提出要求。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特定开放空间的文化载体由多个地域节点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点线结合的空间属性特征。这些不位于不同区域的节点具有历史价值,共同构成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的综合价值。以长城为例,除了大家熟知的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等地点以外,慕田峪、司马台、金山岭、红崖关、九门口、玉门关、阳关等各有特色,不同地段的关口、卫城、锁台等形态各异,共同构成丰富的长城文化。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说,不可能一次性游遍所有地段,因此加强国家文化公园和所在区域的联系,采取模块化设计以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就是可行选择。

在对各个节点资源禀赋、周边环境与配套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地段并确定不同地段的特色与功能,分类指导其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各个地段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来,根据各个节点特征串联规划具有不同主题内涵的旅游线路,形成以点串线,以线成带,以带促面的模块化区域联动模式。

三、始终要将文旅融合理念贯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按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将重点建设四类主体功能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功能,有的地块以文物保护为主,有的地块以生态修复为主,有的地方非物质文化展示为主,还有以旅游休闲为主。不管以何种功能为主,各个地块都要贯彻文旅融合的理念,不能只有在专门划定的文旅融合区域才要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融合国家有要求,人民有需要,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表明,2019年国庆节期间,66.4%的游客参观了人文旅游景点,59.45%的游客参观了历史文化街区,86.36%的游客参与了两项以上的文化活动。传统的文博场所在旅游经营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很多展览战时以位为主,没有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游客服务设施也是严重不足。精美的文物和背后的文化需要细细品位,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设施,游客通常只能走马观花,没有体验到文化精髓,身体却非常疲乏了。

韩晋芳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将旅游者的需要考虑在内,留足空间做好空间配套,合理布局信息引导、咨询服务、较停靠、休憩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在满足游客精神层面需求的同时,保障其物质层面的安全、健康、舒适等需要,实现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休闲的有机统一。

在产品开发上,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要顺应旅游需求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的时代趋势,多开发具有较强体验性、参与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