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区景点的诞生与“旅游+文化+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网红经济本身就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网红景区景点通过网红群体或组织传播,运用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多种媒体迅速打响知名度。
“只要成为‘网红景点’,就可以名利双收。”在此观念下,很多景区景点绞尽脑汁想成为“网红景点”。也有一些景区景点,虽然自己没有主动炒作,但如果有游客自发为其发布视频,也可能将其捧成“网红”。于是,近年来国内一大批“网红景点”涌现出来。
盛名之下的困扰
近年来,通过一些知名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许多以前知名度不高的景点突然走红,但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却难以跟上。网红景区景点发展带来的困惑值得研究。如某些景点,通过图片、短视频曝光成为网红,吸引大批的游客前去观赏,节假日出现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有些网红景区景点在社交软件上看起来很美,游客慕名而来,却发现原来拍摄者取材上避重就轻,或者进行过精心包装,纯属一种公关手段,实际上并不具备网红的条件,让游客失望而归。这类网红景区景点,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如果关闭了这些网红景点的“滤镜”,眼前呈现的真实景象则令人咋舌:重庆洪崖洞等网红景点涌入的人多了,但游玩体验差了;青海的茶卡盐湖甚至从“天空之境”变成了“垃圾之境”;西安一家“摔碗酒”的店铺火了,却面临一天摔两万只碗不环保的质疑……网红景点任性地火了一把,但不少景点都变了味儿,被打卡游客“霸占”造成旅游体验下降的同时,这些景点自身也问题百出,没有做好“红”的准备。
一些“网红景点”同样面临很大的压力。“网红”加持之后,相关景区景点门票确实多卖了很多,当地的旅游收入也随之升高,但旅游现场和网络留言上的游客吐槽,不仅让景区管理方感受到了巨大舆论压力,还面临超过负荷接待问题,这可能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或破坏。
网红景区的未来之路
虽说不应拒绝、有时也难以拒绝成为“网红景点”,但各景区景点也应避免为“网红景点”的身份所累。
生态脆弱型景点去网红化:生态脆弱型的景点,应该要力图挣脱网红标签,比如武汉涨渡湖水上森林借助短视频声名鹊起后,日游客量一度超过3000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游人安全,目前水上森林开始谢绝游客。青海的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等著名景区,也相继发布禁游令,把重点转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反倒赢得大批网友交口称赞。
一个合格的旅游城市,不仅要考虑如何留住游客,更要考虑怎么让游客成为“回头客”;一个成熟的景点,不应只有亮丽的外表,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必须跟得上。因此,景点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服务品质,否则短视频营销再火,游客的口碑传播也会让网红景点迅速失宠。
景区和游客都要保持理性:对一些景区景点来说,在有意成为“网红”之前,应该先考量一下自身的接待能力、服务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损害游客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损害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从长远来看,未免有些得不偿失。即便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被网红”了,也应该保持足够的理性和清醒,及时把配套服务做好,提高接待能力。服务能力是基础,“网红”效应过后,景区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要回归品质。如今人们在旅途中,追求的不一定是奢华,但一定要有品质。哪怕是喝个大碗茶,或是看一出传统戏,游客都希望享受到用心做出的好东西,感受到其中原汁原味的文化。“网红”景区在这些方面多下力气、做足功课,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对于广大游客来说,同样要避免为“网红景点”所累,不要过度、盲目追捧“网红景点”。毕竟,旅游是一项比较个人化的活动,越是较高阶段的旅游,越追求个性化,所以实在没有必要跟风追捧“网红景点”。
网红项目上马安全最重要:如今,“刺激尖叫”成为越来越多景区的一大卖点。如玻璃滑道近年来成了不少景区所热衷的“香饽饽”,能为游客带来“刺激尖叫”的别样体验。但安全事故也随之而来。既然游客对此有需求,景区不是不可以上马这类项目,但前提是从设计到施工须确保安全。玻璃滑道至少已出现两起致人死伤的事故,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项目,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论是旅游监管部门还是应急管理等部门,应该高度关注“网红”旅游项目,还要进行安全评估,因为成为“网红”后会有更多游客来消费,若“安全关”把不严有可能造成重大悲剧。只有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允许这类项目继续“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