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每年都有新景区开业也有老景区走向消亡。那么要做好一个景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纵观那些成功的景区,他们大多具有以下的共性:不断更新的产品,较强的个性化标签,内涵丰富的内容,充分的游客互动,优质的运营能力。
不断更新的产品
所有的景区,无论度假产品,还是观光景区,还是主题公园,抑或其他特种旅游产品,最终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需要不断打磨,不断积累,滚动发展。好的产品都有一套永远在创新的体制机制。做景区产品的经营者,目的绝不仅是让顾客花钱,更重要的是找到完善产品的新路子,使景区形成生生不息的动力,真正再造出一些新优势。关注旅游产品从“打造”到“打磨”,走出旅游产品周期性魔咒的体会:景区的内涵靠打造,更靠积淀。关键是要让游客感觉“常来常新”。游客的初级体验是风土民情;中级研修研学,高级是生活美学。景区最终可以向精神文化层面靠拢。
个性化的标签
什么是个性化的标签?自然是景区拥有自己的IP。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推动和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全国各地的景区将会处于同质化的竞争中。旅游IP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性,对景区而言,是景区形象认知的产品,简单鲜明有特色的元素和符号,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景区IP元素要能够充分体现旅游景区资源或产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同时景区的核心要素要被凸现出来才更具意义。IP赋予旅游景区独特的性格特点,也给予了景区以生命力。它可以是一个故事的再现,也可以是影视,游戏或者传说的再现。当然,景区IP并不是“万能钥匙”——如何利用、如何表达、如何运营、以及如何创新、开发新的IP才是更为关键的领域。因为,在故事还没开始的时候,也许景区只需要一个亮点或期盼让游客“惦记”上,而当游客真的走进了景区,只有真实的、美妙的、别处无所寻的绝好体验才可以赋予景区独一无二的底蕴与内涵,使之拥有灵魂,继而铸就品牌价值,延续景区的生命力。
内涵丰富的内容做旅游其实就是做文化,如何挖掘景区文化是篇大文章。时代在变,传统景区如何因时而变?深挖景区文化内涵成为有力抓手。可以深入研究和挖掘该景区传说、诗歌、典故等或举办富有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景区旅游文化品牌的构建,应立足本地的特色文化,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类型上,应当区分优势、各有侧重。旅游景区文化的挖掘,除了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外,更要注重历史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民俗活动,同时还要增加民众的参与度,让游客有所收获。
充分的游客互动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消费观逐步转型,从过去传统型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且越来越重视情感式、互动式服务,游客的需求从走马观花演变成了走心。因此,现代旅游一定要提升游客与景点的融入性和互动性,全方位迎合游客需求,主动融入互动元素。无论是自然观光的景点,还是文化遗存类景点,或者是全新创造的景点,游乐性都至关重要,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参与和互动,纯观光的景区很难吸引游客停留。游客旅游更注重游玩过程中的开心愉悦度,那么就需要景区提供体验感较强的项目。增强景区互动性,关键在于找到游客的需求,而后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策划。互动的形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一个景点都可以是互动的主角。一个景区,如果能找到更多游客需求的“盲点”,自然可以打造出更多自身发展的“亮点”,也一定可以实现游客“来了不想走”的目标。
优质的运营能力
景区运营是景区后续发展的根基保障,运营管理也就是景区的一个大服务概念,好的服务可以提升游客满意度,坚实景区正面形象的口碑效应,从而带来景区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不好的服务,则会带来负面消息的口碑效应,加速景区形象的陨落,严重可导致景区夭折。景区运营主要工作包括景区环卫、景区安保、内部经营管理、票务管理、游客服务中心管理、地方关系处理等。景区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单一的景区经营也必然会被多元化的景区经营理念所替代。旅游其实就是一个字“玩”,景区的发展也必然会围绕如何解决“玩”这个问题而进行进化提升。
不能踩的红线
买卖之外,政企关系与政策红线,让各大景区避不掉抹不开。游走在灰色地带,靠“关系”拿地,一不小心踩到红线。这种投机性的开发,主要受部分地区的营商环境的影响,也受其中的暴利吸引。长周期的景区开发想要“边干边走流程”不是捷径。景区项目和房地产不同。地产项目“短平快”,只需跟一届政府班子产生联系,两三年变现,赚钱离场。放诸到景区,即便具备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也要7—8年实现回收,中间地方政府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政令更调之下,不合规的项目极易搁浅。因此,没有什么比走规范的流程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