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日期:
2022-03-01
浏览次数:

如何把握好标准化和特色化的关系,是旅游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这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高标准才是高质量的根本保证,2020年3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尽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养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与试点示范。”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目前国内景区在个性化、特色化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旅游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千景一面、旅游项目单一等问题凸显,大同小异的旅游商品也引得消费者吐槽不断,严重审美疲劳。许多景区还暴露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管理体系不科学、各类餐饮、住宿等配套缺乏的突出短板。游客体验不好,自然差评如潮。那么景区应该如何适应大众旅游时代,实现特色化、个性化发展呢?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要做好定位与规划。旅游业要凸显独特性,做好开发前的定位是重中之重。要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找准景区定位,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景区档次。在精准定位之后,还要做好规划。事实上改变景区“千景一面”的现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景区规划决定着景区的主体框架和风格品位,对整个景区开发建设起着基石的作用。因此,景区要打破同质化怪圈,树立个性化品牌,必须做好定位与规划。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要深挖文化积淀。文化特色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谓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景观环境可以仿造,但文化内核不可复制。一些景区不顾自身的气质文化属性,一味追风打造网红项目,一旦某种旅游项目火爆,立刻就有无数的景区上马类似项目,比如XX版天空之镜,XX版九寨沟,就像是同一家机构出来的网红脸,美则美矣,却长了同一张脸没有了辨识度,造成整个景区不伦不类,让游客玩过一次之后失去好奇心和新鲜感,更不用说什么重游率。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要实现景区的特色化,就需要有文化内涵,要积极溯源文化底蕴,将其中的文史、名人、传说、民俗等方面的亮点充分发掘,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确保景区富有生命力,实现可持续,通过对景区文化立体化、多元化发展方式,塑造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景区收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游客能够同时拥抱“诗和远方”。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要创新产品供给。旅游中的重点要素无非是“吃、住、玩、买、看”五大要素,结合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在现有产品上做出调整和升级,才是未来景区的直接提升方式。从景区角度,除了门票收入外,餐饮、商超、酒店、民宿、特产店、二次消费游玩项目等,都是景区可增收的地方,带动景区发展。这就要用心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形成丰富的旅游业态,根据游客不同需求,设计多元化方案。特别是针对快速增长的年轻游客,开发更多个性化、高端化,体验性、互动性强的产品。尤其是随着消费者对旅游商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对于旅游纪念产品的需求也在潜在发生改变。“打卡式”旅游正逐渐成为新兴消费方式,如果不能应时而变,自然会沦为车轮下的尘土。一味守成“躺平”注定被市场淘汰,产品的创意、口碑树立、消费者反馈才是每个景区需要予以重视的。


面对“同质化焦虑”景区应该“躺平”还是“卷起来”?


事实上我国长期处于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发展阶段,区域和市场因素往往只被作为背景,较少考虑到游客的需求。许多景区项目重复建设,热潮过后大多出现亏损,其实质原因在于缺少对市场和自身资源价值的清醒认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游客体验。景区开发主体不能与游客实际需求相悖,必须尊重游客多元化选择,并对主流消费人群予以重点关注。同时景区开发深度体验的同时不能影响视觉效果,还需在周边配套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从长远来看,景区运营管理要更加细致,要调查不同游客主体的实际需求,在线路设置、业态安置、景区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


来源:经济日报、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