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3332个,比上年末增加93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2个,增加22个。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景区的数量在稳定地增长,长久以来,我国景区都陷入了“门票经济”的怪圈,目前绝大多数国有景区发展情况和经营模式却非常落后,垄断社会公共品经营权,以“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方式收取定额的门票获取回报,门票价格被不断推高,既加重了公众旅游支出负担,也不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呼声日渐高涨。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的国有景区因经营不善处于运营亏损状态。旅游景区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变局,旅游景区该思变了,景区要走出门票经济模式,向纵深发展。
从根本上看,无论是“门票经济”还是度假经济、体验经济,归根结底,还要让能让游客愿意买单、乐意付费。也就是说,旅游景区发展经历了1.0时代的观光旅游,2.0时代的全域旅游,再到如今3.0时代的异地生活方式的构建,景区要在产品供给、行业管理、营销等方面多下功夫。
景区产品升级的核心是内容,旅游已经到了3.0时代,目的地要为游客提供异地美好生活方式。市场不是铁板一块,要根据人口本身特点及收入的差距分成不同区域、不同消费层级,企业要根据自身面对的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针对当前存在的度假产品不足、观光产品过剩的结构矛盾问题,景区的产品升级要去地产化、去门票经济、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体系化升级景区IP。
从游客消费的心理角度来看,来景区旅游,希望看到不一样风景,也希望带回不一样的旅游产品,所以景区IP的开发必须回归最核心的文化元素,这个文化元素需要具备有广泛认知度及差异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景区的文化IP重塑。同时,景区不仅仅是一个打卡观光的地方,游客会更看重景区的内容消费产品。要把景区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通过创作设计形成演艺、文创、建筑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通过有效运营形成文旅产品。
另外运营景区一定要树立平台思维,景区就是一个超级平台。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水平提升推动景区的智慧化建设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互联网不仅仅只是票房分销的手段,而是成为景区利用大数据真正提升经营水平的渠道。同时旅游服务的需求与本地生活服务的需求高度重合,景区也应该融入到一个更大的体系里来共享这样的商品和服务。
改变运营思维是景区长久运营的关键,所有问题的核心就是模式设计。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植入打造景区内特色产业,并能够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从衣食住行以及思想层面都能很好的贴近消费者并融入地方别具一格的风格,这成为最终景区稳定发展的保障,例如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定制化服务,利用时间周期吸引旅客二次、甚至多次回流。
从长远看,景区门票价格理性回归,除了要有政策“有形之手”发力,还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只有找到新的效益增长点,做到多点盈利,才能使景区逐渐摆脱对于门票收入的依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达成景区和游客的双赢。
资料来源:工人日报、中国旅游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