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向全球发布了设立“国际山地旅游日”的倡议,确定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国际山地旅游日”。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于全世界的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然而在旅游业元气大伤之时,中国的市场却表明,自驾车和营地成为亮点,山地旅游成为追求,山地旅游成了旅游业增长最大的领域。
有报告显示,近两年,全国游客中,选择山地观光的游客超过了40%,倾向体验山地文化的游客约为30%,另有15%的游客选择山地休闲游、10%的游客选择山地度假。并开始由以名山观光为主的传统模式,向山地康体旅游、山地冰雪旅游、山地避暑旅游等综合发展模式转变。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山地旅游已占全球旅游总量的20%,并呈逐年增加态势。放眼国内,约有1.3亿户外运动爱好者,为户外运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可以说,中国山地旅游未来可期,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山地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仍然不足,与国外相比,有很多方面需要破题,仍需打造更丰富多元的差异化产品。那么未来,山地旅游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规则和标准优先
山地旅游具有独特生态环境资源和多元区域文化特点。因此,山地旅游领域有很多规则要制定,需要构建山地旅游新标准,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要构建山地旅游的新标准,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包括服务标准体系、安全标准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生态保护标准体系等。完善和提升山地旅游供应链、产业链,推动山地旅游融合发展,保障山地旅游整体高质量发展。要为发展山地旅游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支持,让市场主体、社区(乡村)、政府部门在发展山地旅游方面进行通力合作。此外,发展山地旅游还要有创新,要加强国际合作等。
生态和健康优先
山地旅游和生态旅游要融合发展。在山地旅游方面建议先发展健康和养护生命。山地旅游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要确保有相应的指导,并且需要有一个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规划。除畜牧业外,山区的经济发展手段有限,旅游业通常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其可持续性取决于保持脆弱的山区环境和景观完好无损。
虽然山区旅游并不是造成环境污染和退化的主要因素,但必须注意,山地旅游规划开发时不要让旅游结构损害原生态审美环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抛弃轻视自然、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不当模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地旅游。旅游经营者在规划建设、产品设计、后期运营等每个环节都应注重生态保护,开发更多满足新消费需求的优质生态产品,积极探索旅游碳中和方式,引导游客养成呵护生态环境的旅游习惯。
产品和产业优先
山地旅游的发展涉及较广,可以与它融合的产业丰富多样。如何做好山地旅游,关键在于如何把优势资源转变为产品和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因此需要依托山地自然文化资源,致力于做大金山银山,把山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山地观光、山地体验、山地疗养、山地运动等多样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构建多元化山地旅游产品体系。
比如山地旅游中包含了大量体育项目,在进行山地旅游发展的时候要思考如何将休闲户外运动项目与山地旅游相结合,把山地运动作为山地旅游的一部分,以山地运动项目推动山地旅游发展。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推出登山、滑雪、越野、漂流、滑草等户外运动项目,推动山地智慧旅游以及同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山地旅游从观光游向康养游、体验游、深度游拓展,加快山地旅游向山地度假旅游转型升级。
部分资料来源:重庆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