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日期:
2020-12-28
浏览次数:

如今的地标已经是一个集合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名词,它既代表建筑本身,又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最重要的是地标已经代表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座城市的文脉代表,所以我们也经常称其为“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我们路过一座城,最先留下印象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特色。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最鲜明的色彩,在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座让人感受不到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需要“文化地标”,“文化地标”是城市的文明之源。比如巴黎的铁塔、悉尼的歌剧院、广州的“小蛮腰”、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西安的大雁塔等都具有极强的可辨识性。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但现在很多城市对于“文化地标”的建设,走入了一种盲目的怪圈,比如越大越醒目越好,越多越有文化范儿,再比如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请一些国外的建筑事务所,设计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所谓设计感强的建筑。事实上,忽视本地实际、割裂历史文脉,建设所谓的地标建筑,文化地标没有文化,不仅违背城市发展规律,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那么,那些城市地标性建筑应该怎么样建设才能保住城市的特色,留得住人文的精髓呢?

 

一座地标就是一张文化名片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文化地标,犹如城市的文化脉络,是城市品位的浓缩,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辨识度的重要依托。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一幢建筑,也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集历史、人文、科技和时尚等元素于一体的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文化地标要能体现文化特色,因此,需要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多元文化元素的植入,正确的认识当地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锋,正是文化地标的基本特征,文化地标不是历史化石,而是历史与现实融合的建筑群体,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典范。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几乎就是所在城市的名片,通过文化地标向所有展示开来,人们可以通过它们解读这座城市。那些造就优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城市标志性历史建筑,以及充满文化历史气息的老城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对构成丰富而多彩的城市宁静形态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获得市民与游客的文化心理认同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文化地标”作为公共建筑,势必要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审美决定,更不能罔顾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地标是这座城市品位的浓缩。最大、最高、最显眼,不等于就是一个合格的文化地标。地标性建筑要满足大众审美,以出位博眼球的建筑显然并不适合做城市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城市赋予城市地标性建筑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于市民而言,代表这里最完整的文化特色,对游客来说,它可以满足游客更深层次的精神情感消费需求,带动周边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文化地标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文化地标不是用来“打卡”的网红景点,而应成为多元文化产品的体验空间、城市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成为人们的“精神驿站”,让城市文化地标建筑持久“保鲜”。

 

要有长远规划与规范管理

文化地标项目如何留住人文精髓?


地标性建筑要符合城市长远的规划,跟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匹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雕塑建设等管理制度;将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作为城市重要项目进行管理,地方政府要对“文化地标”建设的筹资方式、决策机制、运作程序、维护管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为避免滥建现象发生,建议地方政府按照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文物保护法等规定,强化对大型雕塑选址、体量、题材等指导约束,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履行建设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