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战略思路,从供给到渠道再到需求的全链条安排;是产业链、供应链到需求链全系统推进,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国才能形成、只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才能落实的大战略。
拉动内需是重中之重,各行业都是围绕新战略,形成新思路,拓展新方式,谋求新格局。
所以,现在出现两个新问题:第一,各地和各行业在循环战略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二,如何应对新战略、谋求新发展。
我认为,不管对形势乐观也好、悲观也罢,要更看重变化以及变化中产生的机遇。
那么,文旅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循环战略,谋求新发展?
简单来说,内循环就是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大循环就是观光和目的地度假;双循环就是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我们要关注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这是大势所趋,以短补长也是一种选择。十一快到了,8天假期,很多人都看到其中商机,但我建议大家不要太乐观,现在不是疫情后,中央说的很明白,疫情常态化,我们要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之下研究产业的复苏和振兴,一边要防止疫情,另一边要促进发展。
所以,十一跨省大流动不太可能,但是休闲度假一定会火爆,高频次、短距离、低单价、大众化是趋势。但是供给怎么和需求对接,需要我们好好挖掘,而且不能只追求高端市场,任何市场一定是高中低衔接的。
我们要关注旅游要素,分为三类:运营要素,现在全世界普遍成熟,形成运营的认知化;发展要素,文旅行业发展要素参差不齐,结构性问题突出;环境要素,公共服务和基础保障是大前提。
运营要素重点在企业,发展要素重点在营商环境,环境要素重点在政府。
这三个要素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权重在变化,结构也在变化。初期的时候运营要素为先,到了中期是发展要素为重,现在环境要素越来越突出。
这意味着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疫情的情况下,环境要素上升到首位,实际上,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环境要素方面。
我们要关注休闲度假发展机遇。消费浪潮已经产生,竞争热潮也发生,发展机遇摆在我们面前。循环的核心就是要转起来,涉及到流量和流速,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作用越大,这样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能起到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
目前,新战略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大循环条件没有完全成熟;内循环条件却已经完全成熟,甚至条件非常之好,这样的条件让我们迎来新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机遇,形成文旅发展大格局。
新战略的核心是扩大内需、尤其是大众日常需求。房地产市场基本到了天花板,中钱不用花,就是十万级消费,但小钱可以敞开花,就是万元级以下的消费。
各地都在研究新战略的落实,自然就有长短相较,扬长避短。产业链的恢复取决于消费链的扩展,立竿见影的自然是旅游,因此各地对旅游的重视也将达到新高度,客观来说,这就是形势比人强。在进一步的城乡大循环中,旅游仍然会成为先锋,这需要我们谋求创新发展,核心就是赋能消费,老是说市场需求大,实际上市场需求不扎实,我们的消费需要赋能。
作为旅游者来说,中国人不太好玩,所以我们要追求会玩、好玩,要进行:教育赋能,增加户外活动、研学旅游发展,重视亲子游戏;技术赋能,学习玩的技能,提高玩的本领,掌握技术要领;时间赋能,增加休闲时间,改革休闲制度,自由安排、自由度假;金融赋能,增加未来的稳定和安全感;环境赋能,好的环境是基础;文化赋能,传统和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近。
中国的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我们非得纠结于文化厚重,老观念要改变。
新时期尤其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触底反弹。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两方面:其一,个人财富会倾向于保障生存,中产萎缩是很自然的现象,疫情之后的反弹应当有个过程,逐步在完成。其二,爆发式增长可能是短期,更多是一厢情愿。
说到底,安全、健康、质量、创新,这是基础。我从来不认同一直低价,湖北所有景区免费,可以理解,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其他若干景区都免费,我就不能理解了,我们把旅游当成产业了吗?这样人气并没有增长,旅游企业的成本也并没有降低,为了眼前的人气,怎么维持长远?
这种事情,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都有欠考虑。
此次能够扛住疫情的企业有几个特点:内容丰富、跨领域、重资产投入、集团化运作以及注重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重资产的投入过程,何来轻资产运作?只有集团优势,才能在资产层面腾挪;说到创新,一是产品创新,短期起作用,二是渠道创新,面对国家新战略的调整,我们必须要跟上,通过文旅行业对应性战略促进地方新战略的发展。
很多城市已经行动起来,比如说遂宁,相信在未来几个月,我们会看到显著的效果,这样的作用必然会推进城市发展,推进行业的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