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旅游综合体,生活创想家
日期:
2020-09-01
浏览次数:

8月28日下午,“让湾区,更有光——华侨城深西集团城市地标发布会”在深圳举办,戴斌院长应邀出席并为大会做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华侨城集团姚军总经理,

   同志们,朋友们,

   能够在纪念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来到华侨城集团考察学习文化旅游和休闲商务项目群,深感荣幸。从“五湖四海”到西部前海,我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一座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兴起,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和谐共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交融共生。从东部华侨城到欢乐港湾·海滨文化公园,我看到了一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旅游企业,与驻在都市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从深圳到云南、武汉、西安,到祖国各地的扶贫项目,我看到了一家承载社会责任的中央企业,始终与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创新创造。深圳的旅游发展经验和华侨城集团的成长进程表明:旅游业能够利用自然和人文等传统资源,满足广大游客的观光休闲需求,也能够培育科技、文化、时尚等城市发展新动能,创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以香蜜湖、银湖、东湖、石岩湖、西丽湖和蛇口海上世界、小梅沙、深圳湾、大鹏湾等“五湖四海”为代表的第一代深圳旅游休闲产品,是利用山海林湖等自然资源满足旅游接待需求的典型代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率先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业区,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市场化和专业化取向的建设宗旨,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在南海边陲拉开了帷幕。城市是承载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多元功能的综合体,随着基础建设的推进,必然催生越来越多的政务接待和商业活动,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也需要在工作之余有个休闲游憩的好去处。作为一个依山傍海的城市,依托山山水水的自然环境开发公园、酒店和娱乐项目,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从空间布局上看,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城市近郊布局,并与生产生活的主空间拉开一定的距离。事实上,这也是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的见证和缩影。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旅游是旅游,本地市民的生产生活和休闲空间,与外来游客的观光游览和娱乐空间彼此独立,是极少交集的平行世界。在传统的观念中,旅游企业的标签主要是“自然资源开发者”“外来游客服务者”,酒店、景区、旅游大巴、旅行社和导游则构成为人们对旅游业态的全部认知。

   以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为代表的第二代旅游休闲产品,是文化创意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需求的创新样本,也是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的市场传奇。很多人想学深圳,学华侨城,认为深圳和华侨城的旅游发展是“无中生有”。他们没有看到,深圳固然没有传统的名山大川,也没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深圳有的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区位优势,有的是巨大的本地休闲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优势,有的是法治支撑的营商环境和生生不息的创业创新动能。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万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让这块土地成为经济活力和生活品质兼具的国际化大都市,上千万人民在这里感受家国情怀,也尽享人间烟火。一个主客共享的世界在旅游业者的面前徐徐展开,旅游创新发展的市场基础更加厚实。从戏剧场到菜市场,游客重新发现旅行的美好;从郊野公园到主题乐园,市民开始欣赏身边的美丽风景并体现日常生活的美好。历史经验表明,当且仅当市场主体直面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现实需求,用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存量资源,创造新项目、新内容和新产品的时候,旅游才可能真正以产业的姿态立足于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大格局。

   很欣慰地看到,作为中国旅游集团二十强的典型企业,华侨城集团并没有简单地复制主题公园,走常态化发展模式,而是在首创的“旅游+地产”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美好生活创想家”的商业理想,持续推进市场创新和项目建设,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器件和商业支撑。近年来,在系统研究国家战略、市场演化和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华侨城以“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新战略引领企业创新发展,成为唯一同时入选国家“文化企业三十强”和“旅游集团二十强”领军企业。这次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包括华侨城在内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目前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旅游业正在进入全面复工复业的新阶段。随着跨省旅游业务的恢复,我最为忧虑的是广大游客还会不会跟旅行社走?还会不会去旅游景区游玩?还愿不愿意住星级饭店和民宿?如果“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我们是无法应对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趋势性危机,也无法有效把握小康旅游的战略机遇的。我很欣喜地看到,在集团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下,无论是主题公园、旅游演艺、旅行服务、酒店、城市商业休闲综合体、旅游小镇等泛旅游产品线的拓展,还是具体项目与产品的迭代,都承载着市场的而非资源的、创新的而非守成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当代旅游市场基因。经由市场竞争而成长的市场主体多了,旅游强国的建设目标才有现实可能。

   同志们、朋友们,

   世界级城市不仅要有令人仰望的摩天大楼、持续攀升的GDP和指引未来的高科技,还得有基础设施、公共文化和商业环境,有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可触可感的美好生活。这些美好而有温度的生活场景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绿地、城市公园、公交、地铁等公共文化和基础设施,也包括戏剧场、电影院、百货商场、精品店、超市、餐饮、酒吧、咖啡馆、菜市场等公共空间和商业环境,当然也包括迪士尼、环球影城、乐高乐园、欢乐谷、海昌海洋乐园等主题公园。从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那些能够让本地市民感受幸福,也能够让外来游客多次到访的城市,一定要有高品质设计、项目和服务所支撑的主题公园。当代旅游业已经超越了远离城市的传统空间,正在以重资产、大项目和时尚地标的崭新形象重归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大型主题公园和卓越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也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主题公园建设和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套,从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题中之义。项目宣传片甫一官宣,就有游客在网上留言,“不愧是港湾颜值担当,“湾区之光”摩天轮真的很震撼、很吸睛,很想看到它亮起灯转起来的样子”,我也很想看看啊!

   优秀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从来就不会脱离城市发展氛围和日常生活场景,相反,它会尽可能地与城市发展守望相助,与市民生活零距离共融共生。随着深圳城市中区日渐西移,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宝安日益走到舞台中央。华侨城深圳西部的滨海城市公园等项目正是这样链接城市生活与旅游空间,兼容文化、休闲、商务、旅游等功能。从前期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以及现场考察的印象看,这些集中了世界级设计团队、营造机构和运营商的项目群,已经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基础。尤其是数字空间的打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数字化不再是停留在论坛上宣讲的概念,它已经是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我们要对前沿科技及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中的可能应用保持持续关注。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无人驾驶为代表的当代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人的出行方式,正在重构旅游消费场景,也正在再造旅游服务的组织方式和商业生态。

   在此过程中,希望广大旅游企业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通过科技应用把便捷、有效和品质的创新成果带给市场和游客。也希望投资商、运营商和管理者想方设法让科技不只有高度和硬度,还要有情感和温度,在一个智能系统主导的“快时代”里,为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使用智能终端的老人、残疾人和行动障碍者保留“慢速度”的权利。近期一篇名为《对不起,这2.5亿被二维码抛弃的人,正在消失……》刷屏文字,引起很多人对智能社会的反思。去年中国旅游日在成都召开的无障碍旅游发展研讨会,我说:当代旅游的标志从来就不取决于对强者服务的力度,而是取决于对弱势群体关注的温度。在此,愿意重申,并与大家共勉。

   小康社会的旅游项目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要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也要创造内容、引领生活,承载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国民需求释放的红利,我们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大国的转变,正在向旅游强国迈进。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旅游业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要看到承载中国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城乡居民的幸福生活,日益成为入境旅游和国民旅游的新动能。与此同时,旅游系统和旅游战线也要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旅游扶贫等社会发展战略,以开拓创新和奋发有为的姿态重归经济建设主战场,引领社会生活新风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示范区的意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在国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建设更多主客共享旅游综合体,不断满足人民对小康旅游新期待,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数据中心)